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创新医院研究型人才管理机制的思考

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当前建设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学科的承载者,面临着从临床教学型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挑战,医院需要大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既

在当前建设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学科的承载者,面临着从临床教学型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挑战,医院需要大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既有高水平的临床诊治能力,又有杰出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医院如何管理研究型人才,形成有效的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研究型人才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研究型人才和S-O-4P管理模式

研究型人才是以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人才[1]。

S-O-4 P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以人才管理为核心的,将人才管理与战略管理整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2]。具体落实到医院,就是要根据医院的战略(Strategy),进行组织结构(Organization)的梳理和调整,结合机构职能设计岗位(Post),根据医院战略和岗位职责设计绩效考核方案(Performance)和分配方案(Payment),不断提升人才素质(Personality)。本文以S-O-4P理论为视角,剖析研究型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探索适合研究型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

2 培育研究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2.1 管理者对医院发展趋势认识不深刻,观念需要更新

201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医药分开改革,大型医院的门诊量逐渐下降,等候住院的患者显著减少[3]。另外,随着分级诊疗、多点执业、按病种付费、多元化办医等医改举措逐步落实到位,大量的、一般性疾病的患者及临床型人才将开始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院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大医院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只有发挥人才优势,临床与研究并举,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成为“病人不来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研究型医院,才能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投入巨大而短期难以见效。管理者容易受现实利益的蒙蔽,更喜欢短平快的项目,追求任期内的绩效,对事业的发展认识不深刻,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培养和储备研究型医院所需要的人才。

2.2 组织机构设置僵化

研究型人才具有创新特性,其成长需要一个扁平化的组织,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充分授权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信息沟通,团队建设、工作创新。

现行公立医院的组织机构是一种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等级体制[4]。这种组织形式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纪律严明,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措施。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适合任务种类较少,工作环境相对单纯的单位。而医疗研究任务复杂多样,对专业知识要求高,而且经常存在学科交叉。科研工作者常需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开展工作,需要跨部门交流、团队合作、共享平台,然而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决定了决策必须由直线管理者做出,行政指挥削弱甚至禁锢了研究自主权,造成科研决策效率低下,反应迟缓,贻误创新发展时机[5]。

2.3 研究岗位设置不健全

2.3.1 人员编制不足。三甲医院的科研大多是由医务人员承担,其人员编制按照40年前制定的公立医院编制文件执行,主要以床位数和门诊服务量为依据,早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对人员的需求,更无法支撑科研工作。医务人员处于超负荷状态,临床和科研很难兼顾,既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又使得研究难以持续和深入开展。

2.3.2 没有按需设研究岗位。科室是研究型医院的基础,也是研究型人才成长的地方。然而科室的研究任务并没有科研岗位承接,仍是由医疗、护理等临床工作岗位兼任,造成工作任务、职责不明确。

研究型人才成长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临床型人才,临床能力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得到提升;第2阶段是临床研究型人才,总结临床经验提炼为理论,著书立说,指导临床工作;第3阶段是创新型医学科学家,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科研训练,能够不断创新,开创未知新领域[6],每个阶段都需要在岗位上磨练。然而由于没有设置临床科研岗位或研究岗位,就不能科学评价人才,人才也不能专心工作,按照规律成长为研究型人才。

2.4 绩效考核不完善

2.4.1 考核客体虚化。绩效考核是战略传导工具,从医院到科室再到个人,层层落实。但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科室作为医院考核的客体却虚化了,形成了“重个体,轻集体”的局面。由于医院没有考核科室负责人,科室弱化了理应承担的管理任务,如科室内部的研究工作与科室发展的吻合度、稳定性和前沿性,人才梯队搭建是否合理,科研成果能否推广转化,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等。不考核科室,只考核个人,容易造成科研活动一盘散沙。

文章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rczykfzzs.cn/qikandaodu/2021/0416/952.html



上一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人才资源利用
下一篇:对如何推动内蒙古公立医院人才资源发展的探讨

人才资源开发投稿 | 人才资源开发编辑部| 人才资源开发版面费 | 人才资源开发论文发表 | 人才资源开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才资源开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