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才资源开发》栏目设[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收稿方[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投稿方[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征稿要[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刊物宗[05/29]
浅谈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前言 基于现代教育的大背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已经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教学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和现代
一、前言
基于现代教育的大背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已经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教学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和现代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是存在矛盾的。人才缺口和人才质量的矛盾始终无法得到调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储备问题,关键是解决高职院校的石油化工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使之紧贴产业和市场实际。
当前能源消耗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石油化工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减反增,大量的企业出现高素质人才缺口,高端人才相对匮乏。目前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毕业生进入相关企业从事工作主要为以下六类:一是生产线员工,参与到生产线的实际操作,乃至保养维护等方面,占总人才需求比例的70%左右;二是中端技术类员工,主要负责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在总人才需求比例中约占15%;三是基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基层的工作,组织管理等,占总人才需求比例的5%;四是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占总人才需求数的2%;五是科研技术人员,负责石油产品的研发设计,占总人才需求比例的2%;六是从事企业日常行政。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社会需求作为方案制定基本原则,学校所教授的内容和社会所需求的技术两者可以专业对口,互相衔接。[1]
二、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现状与特征
(一)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
1.需要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基本处于较差的情况。高职石油化工学生虽然具备极为活跃的思想意识以及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但是学生的热情实际上却并非毫无限制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的状态下、自身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加之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和中职阶段的学习基础处于较差的水平下,导致石油化工专业课程的开展受到巨大冲击;与此同时,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处于较难的平面上,学生无法及时地跟随课程教学进度,进而便难以有效提起对化工学习的兴趣,此种情况下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均难以获得显著提升,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显然是有弊无利的。2.学生的学习意识相对薄弱。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入学前的考试成绩普遍较低,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并未行之有效地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而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学生仅仅是单纯地想要掌握使用的专业技能,对化学课程的相关学习意识存在明显的薄弱现象,加之于应试教育存在巨大的影响冲击,从而导致化学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2]3.对石油化工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相应的误区。就目前来看,部分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认知偏差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知识内容的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学生衍生出对实践课程的畏惧感,因而导致学生产生对化工实验的误解,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明显存在大量问题。
(二)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学习特征
1.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智力上的特征。从本质上来看,学生刚刚步入到高职院校下的学习中,因而其观察能力存在相应程度上的进步发展,此时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处于整个人生阶段中最为良好的阶段,思维相对活跃并且学生存在较为强力的探索欲望。2.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的非智力特征。非智力特征是潜在的认知能力,与智力特征存在巨大的关联性,处于高职学习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具备强力的自我认知意识,自尊心以及求知欲望在此阶段获得显著发展与成长,但与此同时,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耐心和自身意志力相对处于较差的水平,因而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关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贴合学生的此项特征,以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为其成长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区分
(一)线性式的人才培养
线性式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把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素。石油化工产业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培养方式主要是依靠校企合作为桥梁,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主体,学生的日常学习以此为据,是一种工作生活结合的模式。在一般的教学之中,可将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分别进行,主要是依托于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知识的传授过程,注重基础,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进行知识吸收。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多变的设置教学模式,切忌使课堂单一呆板,使学生兴趣低下,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法,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在专业上多投入师资力量,适当增加科研教育经费,助力专业发展。[3]
文章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rczykfzzs.cn/qikandaodu/2021/0708/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