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才资源开发》栏目设[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收稿方[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投稿方[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征稿要[05/29]
- · 《人才资源开发》刊物宗[05/29]
津冀如何打破人才洼地效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地方十三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路线日渐清晰。据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在京津冀三省市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已经被单独列出,这意味
随着地方“十三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路线日渐清晰。据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在京津冀三省市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已经被单独列出,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将成为三地“十三五”发展期间的重要一环。到目前为止,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储如资金、创新人才流动难,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尚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北京的创新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中,除了工资水平、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多个因素外,固有的“人往高处走”的惯性思维也影响着流动效率。事实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在许多方面津冀已今非昔比。津冀该如何打破这种人才洼地效应?
三地部分创新资源已共享
过去一年多时间内,从“政府鼓励”到“抢滩布局”,从“驻足观望”到“集体行动”,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为企业壮大的新契机。现在,无论是大公司、中小企业还是创新创业团队,布局京津冀已成为越来越多民营科技企业的自发选择。
京津冀协同创新中,最广为人知的模式是建设中关村科技园。目前,以天津开发区为代表的一些热点地区,已经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成为北京创业者的“热土”。近一年间,天津开发区内已建成、新落户和正在洽谈的“众创空间”与创新型孵化器已达16家,其中9家来自北京。依托这些专业型孵化器,天津开发区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其中50余家企业通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多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不仅是天津,河北也具有市场优势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的机遇。河北近两年要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正努力打造节能环保、数据产业、生物工程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河北省保定市建起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营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华北电力大学、中关村天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赛伯乐投资集团等14家创新主体成为项目首批合作伙伴。
除了中关村科技园,三地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发挥各方优势,联合进行产业、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领域重大技术的攻关。三地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发挥各自的人才、产业、信息等优势,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同时,三地间的企业为了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联合相关研发机构、大学等,形成围绕自身技术创新需求的、网络化虚拟型组织,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京津冀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包括京津冀区域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情报资源共享和创新人才共享等。主要通过建立京津冀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将联盟内的大型科学仪器由原来的“点对点”服务扩展到“点对面”,提高现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增加收益,还可以提升对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集群提升的支撑能力。此外,面向京津冀企业、市县的服务技术创新需求,三地还逐步建立起科技专家资源服务信息网络,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和市县创新发展的能力。三地还推动京津冀科技情报资源共享联盟的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原有科技情报资源的利用效率。
资金、人才难流动待解
尽管京津冀在协同创新上做了不少努力,但距离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完成还有一段距离。京津冀由于产业重合度较高,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相互依托的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尚不明确,政府间高层次的联合办公或合作磋商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区域科技规划、科技政策、重大项目、技术标准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致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低。”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
京津冀区域各地在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评价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制度落差,三地一体化的人才市场也存在诸多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建立,意味着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能自由流动。”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说:“但由于工资水平、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多个因素影响,三地的人才,特别是北京的人才不敢轻易流动。”他认为,应逐步提高津冀地区创新人才待遇,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三地应鼓励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源头在新的功能定位区开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分站,与当地企业及创新链合作,加强当地的创新能力及吸纳大学生就业。良好的、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文章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rczykf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623.html